电池的发展情况特别让人分裂
2018-08-03
电池的发展情况特别让人分裂。石墨负极、硅负极、金属负极,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一些高大上的“突破”“创新”;解决一切问题的新技术新材料频繁见诸媒体头条。空气电池、纳米平整材料...能量密度更高,充电速度更快,单位成本更低,循环次数更多…
可产品呢?
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苹果,安卓或 WP,当年1200mAh 的诺基亚轻松待机1周,现而今 3000mAh 不忘清后台,杀进程,战战兢兢顶多勉强两天,还有某表18小时的“all-day battery”(全天续航),电池技术有明显进步吗...
一边是各种技术突破不断,一边产品徘徊不前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小小的电池,大部分人可能都想不到,它背后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,实验室可行,大规模量产还能重复原始样品的品质,两者天差地别。那些在实验室刚刚试制成功,就草草宣布突破的,基本上都是“噱头”和“忽悠”。
电池作为基础科学交汇的产品,涉及材料科学和化工。而材料科学被称为是“猜上帝的喜好”的试验性科学,理论要根据的大样本长年累月的试验去“校正”,先有结果再有理论,而且理论往往毫无预见性。材料科学极难产生基础性的大突破。像中国发动机难以治愈的 “心脏病” ,核心就在材料不过关,因为这个东西要几十年持续试验、总结,不间断大规模投入才有可能产生成果。
继台湾辉能这项超薄电池研发之后,结合市场需求及产品应用,PNAS于2018年初自主研发聚合物超薄电池,产品可二次充电,周期循环可达500周以上;多用于智能穿戴,物联网,智能卡等项目。
上一个: 如何提高三元材料的安全性
下一个: 关于锂电池的报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