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 点燃 AI 锂电新爆点
2025-03-06
人工智能领域再迎重大突破。中国AI企业DeepSeek近期发布了其最新一代开源推理模型R1,该模型性能直指OpenAI最新o1模型,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。业界普遍认为,此举将推动AI模型进入开源、低成本应用、高效普惠的新阶段,并显著加速AI技术在各终端领域的落地进程。
在传统应用领域,包括个人电脑(PC)、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,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,均积极拥抱这一变革。众多终端厂商争相将“AI Agent/AI载体/AI应用”纳入产品迭代规划,寄望于此轮AI技术浪潮能够开启新一轮市场需求与换机周期。
与此同时,在新兴市场,AI模型的加速迭代亦有望显著推动智能穿戴设备、人形机器人等的商业化进程。
对于锂电池产业而言,上述趋势无疑预示着市场需求天花板的再度抬升,行业上行通道加速开启。
AI大模型加速终端应用渗透
具体而言,AI大模型技术正加速渗透入新能源汽车领域。包括吉利汽车、广汽集团、上汽集团、东风汽车、零跑汽车、长城汽车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,已相继宣布将深度整合DeepSeekR1模型,以期在智能化汽车领域抢占先发优势。
在消费电子领域,业界普遍认为,PC产品兼具生产力工具属性,用户对性能体验具有更高追求,使其成为承载更大规模本地AI模型的理想终端平台。市场预测报告显示,2025年全球AIPC出货量有望突破1亿台,市场渗透率预计将达40%;至2028年,AIPC出货量将超过2亿台,渗透率进一步攀升至70%。
智能手机市场同样迎来变革,AI手机出货规模预计将突破5亿部。此外,以小米AI眼镜有望于近期发布为契机,AI眼镜市场亦将进入快速增长期。相关预测显示,至2035年,AI眼镜全球销量有望超过10亿副,市场渗透率达到70%。
市场动向显示,消费电池头部企业已积极拥抱AI浪潮。如豪鹏科技已明确提出“All in AI”战略,并在AI眼镜、AI耳机及助听器、AI机器人、AI玩具等新兴领域展开前瞻性布局,并计划于2025年年内推动相关电池产品的规模化量产。
AI应用升级驱动电池性能跃迁
智能手机、PC等终端设备对AI算力的需求激增,直接驱动电池性能向更高水平迭代升级。更高能量密度、更优循环性能成为新型智能终端电池的核心需求。与此同时,考虑到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,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价格敏感度有所降低,为新型电池材料及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工艺验证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在消费电子领域,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智能手机、PC正加速提升电池掺硅比例;另一方面,智能穿戴设备已率先探索高掺硅甚至纯硅负极电池的应用路径。
2024年,硅基负极材料开启在高端手机机型中批量应用,并呈现出由旗舰机型向中低端机型市场渗透的趋势。采用硅基负极材料的手机电池,容量能够突破6000mAh关口。而市场普遍预计,2025年消费电子领域对硅基负极材料的需求将迎来确定性增长,掺硅比例有望提升至10%以上,以满足智能终端电池容量向7000mAh乃至8000mAh持续扩张的需求。
豪鹏科技则率先在高硅含量锂离子电池开发方面取得突破,相关产品已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领域。该公司还计划与欧洲硅材料战略合作伙伴联合研发100%硅负极锂离子电池,以满足北美知名智能穿戴品牌客户的项目需求。
厦钨新能近年来积极推进的NL新型正极材料,基于三元材料和钴酸锂的层状结构,通过定向掺杂两种廉价金属元素替代部分贵金属,在能量密度、充放电倍率等关键性能指标显著提升的同时,有效控制了材料成本,有望在消费电子领域逐步替代部分钴酸锂材料(后者有效工作电压上限被限制在4.6V以下)。
据厦钨新能方面透露,该新型正极材料系与海外电池企业合作研发,并计划于2025年率先在手机领域实现应用。在完成市场验证、性能优化、工艺成熟以及成本下降后,该材料有望进一步向动力电池领域拓展。
值得关注的是,消费电子领域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亦相对领先。例如,屹锂科技等企业开发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,已面向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实现批量出货;三星SDI亦公开表示,预计将率先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应用全固态电池技术。
AI数据中心基建带动储能电池需求
AI大模型的涌现与加速应用,离不开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AI基建,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。
传统数据中心单机柜10kW以内的功率已难以满足AI算力运行的需求。AI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大幅跃升,通常介于20kW至100kW之间,部分先进数据中心甚至超过100kW。
与此同时,AI数据中心对电力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,带动储能系统及备用电源需求增长。三星SDI、松下等海外电池企业已将数据中心储能业务作为2025年重点增长方向。三星SDI预计,美国数据中心电源需求将推动储能市场增量14%,并计划扩大BBU产品销售。
长期以来,数据中心电源系统供应主要由海外电池企业占据主导。对于中国锂电池企业而言,一方面,满足海外市场对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快速增长的需求,或将成为企业出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另一方面,DeepSeek等本土AI大模型在终端应用的加速渗透,也将推动中国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,为国内锂电企业带来切实市场机遇。
AI赋能锂电池价值提升
AI技术在终端的广泛应用,有望显著提升锂电池产品的价值量。在消费电子领域,AIPC、AI手机单机带电量的提升幅度预计将达10%-15%,这将直接带动消费类电池需求量的增加,并有效提升电池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。
AI电池对更高性能的追求,加速硅基负极等新型电池技术的导入应用,产品迭代升级亦有望提升电池产品的整体毛利率。
在数据中心电源领域,以BBU电池为例,其市场价值远高于传统电动工具电池。例如,同规格18650电池在电动工具市场的单价仅5.5-6元,而应用于BBU场景可达10元以上;4.0Ah 21700规格BBU电池单价更有望突破21元,行业平均净利率超过50%。
松下电池在其2024年全年财报中披露,公司四季度营收、利润实现双双增长,其中营业利润同比增幅超过96%,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即来自于面向AI数据中心的储能系统业务。
综上来看,AI技术的快速发展,正为锂电产业带来深远影响。从消费电子终端的换机潮,到数据中心储能市场的崛起,锂电行业的需求边界被不断拓宽。对于中国锂电企业而言,无论是原有终端市场的扩容,还是新兴应用市场的爆发,都意味着可观的订单增长与盈利空间。在AI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中,锂电产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。
上一个: 潜入深海:锂电池的蓝色征途